活動預告 | 光影青春:澳門電影學術放映計劃第3場 劇情片《八千里路雲和月》展映

image.jpg

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電影學院與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聯合發起並主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發展基金資助的“光影青春:澳門電影學術放映計劃第3場”將於2025年4月9日晚上七點在R座103影視廳舉辦。此次活動將展映經典電影《八千里路雲和月》。

電影《八千里路雲和月》講述了上海某大學女生江玲玉(白楊 飾)寄居在姨母家。抗戰爆發後,她不顧家人反對阻止,毅然參加抗日救亡演劇隊,到抗戰前沿作鼓動宣傳。與她同在一起的音樂家高禮彬(陶金 飾)是個熱血青年,兩人逐漸相愛。演劇隊隨著戰事的發展,輾轉來到陪都重慶,表兄周家榮(高正 飾)此時在渝做投機生意並糾纏江玲玉,遭江拒。抗戰勝利後,變成“接收大員”的周家榮大發國難財,而結婚後的江玲玉和高禮彬卻一貧如洗、捉襟見肘,幸得舊友夏光原(石羽 飾)相助,租了個亭子間棲身。長期的顛沛流離加上營養不良,當教員的禮彬患了肺病,擔心國家前途命運的玲玉,不顧身懷有孕,奮筆疾書,揭發“劫收”大員們肮髒的嘴臉,終因體力不支,昏倒街頭......

編導史東山(1902-1955)是中國電影史上兼具藝術追求與社會責任的傑出導演、編劇及理論家。他早年受家庭藝術氛圍影響,自幼熱愛繪畫與音樂,這為其電影創作中對畫面構圖和視覺美學的敏銳把控奠定了基礎。1921年,他加入上海影戲公司擔任美工師,由此開啟電影生涯,並在1925年以導演處女作《楊花恨》嶄露頭角。該片以唯美風格和對都市女性命運的關注引發轟動,被視為其早期“唯美主義”階段的代表作。1947年執導的《八千里路雲和月》以救亡演劇隊的真實經歷為藍本,通過江玲玉與高禮彬的愛情悲劇,將知識分子的理想主義與國民黨“劫收”腐敗並置,形成史詩性敘事。影片採用戰時新聞鏡頭與情節穿插的紀實手法,如湘桂撤退場景的真實再現,強化了批判力度。田漢評價其“替戰後中國電影藝術奠下基石”,該片更創下當時票房紀錄,成為中國百年經典之一。

歡迎澳門社會各界人士前來觀影,報名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image.png

(報名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