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2014年傳播週專業傳媒人系列講座之《新媒體時代的新聞業價值重塑》在C206舉行,由上海報業集團《新聞記者》雜誌主编劉鵬博士主講,人文藝術學院課程主任柳旭東助理教授主持讲座。
劉鵬认为新媒體具有顛覆性特徵,打破了傳統新聞媒體傳播的管道霸權,使所有人都可以成為採集發布新聞的記者,擁有申明意見觀點的麥克風,擔當主張利益訴求的發言人。他舉例,在肯尼亞商場襲擊案中,大量的現場圖片和消息通過新媒體傳出。刘鹏認為,第一,網絡資訊過剩甚至超載帶來對資訊的恐懼和迷失。縱使數據多、信息多,但是質量不高、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第二,對網絡資訊的佔有製造虛假的膨脹感,進而形成對網絡的依賴。他強調,佔有信息不等於擁有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但現在卻成媒介向人延伸;第三,網絡閱讀是一種超鏈接、多任務式的瀏覽模式,這容易導致人們 “只看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第四,圈子文化被移植到網絡上後,會造成資訊偏執。第五,網絡上的眼球效應使極端意見更易傳播,網絡上各類標題黨、激進主張均由此所致。
在这种背景下, “當新聞可以由普通公眾甚至機器採集發布時,記者何為?”劉鵬提出,在資訊豐富造就注意力貧乏的情況下,新聞人應用專業、高品質的報導贏得受眾、重新凝聚受眾注意力,要體現出新聞專業的價值。他勸誡,專業新聞人不應將傳統新聞業的危機簡單歸咎與新媒體的衝擊,应该反思自身不足,再造自身能力。能力再造有五個方面,即挖掘、核實、篩選、整合和解讀,這些皆為新聞專業的最基本的技能,並非高深學問。
有听众問到,在馬航客機失踪事件的報導上,中國媒體僅轉載外媒的消息的原因在哪里。劉鵬解释,確有大馬政府不向中國媒體放消息的緣故,但是也应看到中國媒體對信息挖掘的視野不夠開闊,沒有轉向大有空間的第二、三層信息的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