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魯生教授與2024級博士生座談會”於2024年12月4日晚於澳門科技大學R座632教室成功舉辦,本次座談會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主辦。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教授來到座談會現場,與同學們親切交流。
講座現場
全場大合影
本次座談會由人文藝術學院設計學、美術學課程主任黃光輝副教授主持,對潘魯生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人文藝術學院孔令旗助理教授、澳門科技大學2024級美術學與設計學博士生參與了此次座談會。
黃光輝副教授(左)致歡迎詞,潘魯生教授(中),孔令旗助理教授(右)
座談會剛開始,潘魯生教授便分享了自己在攻讀博士期間的經歷。他強調教學與學習之間的互動,並希望此次圓桌座談會能與同學們深入探討設計學與美術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問題。同時,潘教授鼓勵同學們保持敏銳的問題意識,積極在本次座談會上表達他們在研究興趣和方向上所面臨的疑問與困難。
潘魯生教授進行座談會交流
設計學24級博士生姚洪濤與潘魯生教授就土地信仰與泰山石敢當文化的發展研究進行了探討。潘教授認為,就人類的信仰而言,西方信仰神學,佛教講究輪回,中國民間信仰則為人學。土地信仰隨地域而變化,泰山石敢當文化亦是如此,其信仰廣泛分布於世界華人居所。對石敢當的研究目前以民俗學研究視角居多,作為設計學博士,可從圖像學、民眾需求等方面,探討民間造型、符號、民俗活動空間中,其信仰的本質、精神符號是什麼。以及從文化人類學角度研究其內在的關系等。
設計學24級博士生姚洪濤提問
設計學24級博士生馮健舟與潘魯生教授就AI時代的審美與傳統審美的差異性進行了交流。潘教授認為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類生活方式和審美方式都在發生變化。AI技術的進步對設計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在審美標准的形成和應用上。AI審美與傳統審美的共性都是為人服務的,其個性與差異取決於個人的審美標准,並且應將人的創造性作為關注重點。目前來說,AI可以複制和優化現有的設計模式,但創新和顛覆性的設計理念仍需人類設計師的參與。潘教授強調,設計師不僅是問題的解決者,更是問題的提出者,他們需要通過創造性思維來引導和塑造社會的審美趨勢。同時,潘教授指出,應加強中國藝術的語料庫建設,在大模型語料庫領域主動掌握屬於中國的話語權。
設計學24級博士生馮健舟(左)提問
設計學24級博士陳虹宇與潘魯生教授就“生生美學”話語體系及其與設計研究的結合展開了討論。潘魯生教授指出曾繁仁教授提出的“生生美學”是一種新的美學觀念,源自於中國的哲學經典《周易》中“生生之謂易”的概念。“生生美學”不僅是一個理論概念,它還強調落地於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體驗之中,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潘教授指出了中西美學體系的差異,西方美學重视框架和概念,而中國的美學更多地從生活實踐和審美體驗中總結規律,並不是先有概念再去套用。在“生生美學”國際化語境中的挑戰方面,潘教授指出,中國的話語體系建立不應僅僅依賴西方的認可,應保持文化自信,踏實做好自身的體系建設。設計學科的學生可以從審美現象中摸索規律,合理運用“生生美學”提出的概念,豐富自己的研究和方法。
設計學24級博士陳虹宇提問
設計學24級博士王欣就AI時代一線手工藝人對數字技術所持有的接受度方面與潘魯生教授進行了討論。潘教授指出,在數字時代,手工藝人在新技術領域表現出了相當的活躍度,如在直播領域,手工藝人產生的經濟效益十分驚人。越是民間、小眾的手工藝,在數字化時代越具有廣大的機遇和發展空間。手工藝人應打破傳統觀念,合理運用新技術以獲得更好地發展與關注。此外,為了幫助手工藝人更好地面對新興數字技術,提供相關的教育和培訓尤為重要,這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數字技術,並從中受益。
設計學24級博士王欣提問
設計學24級博士李昕陽就博士學習階段實踐與理論如何平衡,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和研究與潘魯生教授進行了交流。潘教授認為就實踐類博士生的培養而言,其不僅需要深厚的理論基礎,也需要紮實的實踐技巧。潘教授建議應為實踐類博士生設定明確的培養標准,如確立作品的創新性和論文寫作在整體評估中的占比,以此來明確實踐類博士培養的目標和方向。另外,潘教授就澳科大博士課程設置提出建議,建議設計學與美術學的博士課程,在美學、哲學、邏輯學等課程的理論基礎上,增加交流和分享的環節,提供交叉學科交流平臺,以開拓學生視野。潘教授鼓勵同學們在博士階段應去探索未知問題,研究方向應從自身興趣點出發,敢於提出研究問題,研究不是從概念到概念,而是從發現問題到提出觀點的邏輯過程。潘教授希望同學們在實踐中體會理論的價值,在理論學習中感受實踐的重要。
設計學24級博士李昕陽提問
在座談會的尾聲,潘魯生教授為在場的博士生簽贈書籍並合影留念。整場座談會在熱烈的討論與互動中畫下了圓滿的句點。
潘魯生教授給現場交流博士生簽贈圖書